高一校区开展第三期课堂教学评研活动
在前两期课堂教学评研取得阶段成果的基础上,高一校区于2024年4月15日-19日积极开展了第三期课堂教学评研活动。地理组范国雄老师、政治组张益静老师、化学组李文婷老师、生物组李雅老师分别开设了展示课。高一校区行政、高一教学评研小组成员、高一对应学科备课组老师等广泛参与听课评课活动。
范国雄老师的地理展示课《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由东山中学新校区曾经是钢铁厂的历史导入,迅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随后范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生产成本、生态环境、政策、个人情感等方面逐渐分析得出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中还设置了紧张又有趣的小组活动环节,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随机领到一份密函,小组讨论完成密函的任务。完成讨论后,范老师通过课件上的幸运转盘随机抽取一个小组,展示该小组的合作任务及讨论成果,课堂讨论热烈、气氛活跃。整节课由老师引导学生们将所学的思维方法在活动中进行运用、检验,教学效果好。
政治组张益静老师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课题,首先通过4月15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和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引入,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随后通过合作探究与讲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相关议学视频的观看与参与议学情境的分析,认同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的正确性,增加对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法治社会的信心。并能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进而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同时提升参与社会法治宣传的积极性,个人努力做到尊法、用法。张老师通过创设议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依法治国是贴近在我们生活和实际的,这样有利于更充分体现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教学目标达成,课堂效果好。
化学组李文婷老师的展示课《生活中观察腐蚀,实验中探究原理》通过“酸雨存在的地方金属腐蚀更普遍”的生活现象引入钢铁的析氢腐蚀知识点,引导学生应用已学“原电池基本原理”构建实验模型分析这种生活现象和探究原理,从而掌握教学难点。让学生二次应用上述方法学习教学难点二吸氧腐蚀,构建实验模型分析铁锅生锈的生活现象。课堂评价练习采用高考模拟题航母腐蚀现象,实验室构建模型分析。一节课三次使用此模型分析方法,符合学生记忆规律,让学生从初学到熟练应用。课堂总结采用表格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区分金属的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异同,钢铁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异同。文婷老师的课堂氛围活跃,教学重难点突出。
生物组李雅老师的展示课《DNA的结构》,首先通过刑侦领域常用的DNA指纹技术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回顾相关知识,加深对DNA分子的认识。随后通过展示科学史料引导学生跟随科学家的探索历程逐步揭开DNA结构的奥秘。本节课巧妙利用了模拟实验、相关知识的类比推导以及现场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轻松理解DNA的结构特点。此外,学生们在课堂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成功构建了DNA的双螺旋模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DNA结构的掌握。整节课师生互动活跃,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很高,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4月19日下午15:30,高一校区举行了第三期课堂教学评研总结会,会议由教务科副科长钟志伟主持。
会上,四位承担展示课的老师就开设课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评研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既充分肯定了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又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地理组林小良老师认为,范国雄老师这节课呈现出五个优点:一是教学设计合理、完整,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二是课件制作精美,幸运转盘的设计非常新颖,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现了寓教于乐的课堂理念。三是地理乡土味浓厚,从导入到探究活动的案例均来自本乡本土,包括东山教育基地、东升工业园、畲江工业区等,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来自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四是课堂教学采用先原理后运用的顺序,20分钟时间夯实基础,讲透地理原理;20分钟设置活动探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五是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等。在充分肯定这节课之余,小良老师也提出了增加学生探究学习时需要使用的纸质问题的发放份数、强化板书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印象的几点建议。
政治组刘纪强老师评价张益静老师的课采用了议题式教学,结合4月15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体要求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在突破重点和难点上,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依法治国是贴近在我们生活和实际的,充分体现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整节课内容丰富,教学效果好。
化学组熊琼星老师认为李文婷老师的课呈现三个特点:首先是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设计实验模型,探究原理,发挥实验的功能价值,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其次是注重细节。在析氢腐蚀的时候向学生强调勿漏气体符号、由铁丝与铁钉产生气泡快慢比较得出“接触面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结论,为后面学习反应速率埋下伏笔等。然后是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加深记忆。通过表格方式类比分析异同,强化学生记忆,并及时进行课堂评价。列举新鲜出炉的广州二模试题,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金属腐蚀的危害和金属防护的重要意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熊老师建议本节课实验若能投屏或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更理想。
生物组黄伟雄老师坦言,听了李雅老师《DNA的结构》这节展示课,收获和感触都很多。这节课上得非常好,可作为一节典型的优秀课例进行推广,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李雅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相当扎实。这节课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史实推出DNA的分子的结构,要学生理解 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李雅老师对科学史实进行整合和分析,用极易理解的语言把复杂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成果呈现出来,此过程有引导、有提问、有分析、有总结,一环扣一环,系统而严谨,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功很难做到。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体现了李雅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应用,处处能体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三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地位,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最后通过让学生现场制作DNA结构模型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参与度非常高,效果非常好。
高一校区校长杨茹波作总结发言,她指出高一校区已经顺利开展了三期课堂教学评研活动,有助于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希望今后各学科备课组结合学校新颁发的《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听课制度》,进一步持续开展好课堂教学评研活动。通过广泛的听课评课,促进老师们深入理解和掌握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导向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及实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教”无止境,“研”续精彩。高一校区聚焦“教学评”模式,赋能“新样态”课堂,每一次的课堂教学评研活动,既是理念的交流,更是进步的研讨,持续助力推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拟稿:林笑
图片:高一校区
一审:肖任承
二审:杨茹波
三审: 郭思健
(高一校区)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