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下午,初中校区组织了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参加校园红色研学活动。此次活动以“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通过鲜活的研学模式,把红色基因注入同学们心中,激励新一代东山学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爱校的情怀,牢记强国有我、强校有我的历史重任,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学习生活中,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活动于15:30准时开始,全程共6站。同学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跟随志愿者的讲解,先后参观了东山书院、老校门、叶帅铜像、东山第一亭、东山英烈、剑英校区。
文脉渊源·书院
“文脉始从书院出”,第一站来到了东山书院。厚重的门墙青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传承着延绵千年的客家文脉,凝结成梅州人文教育发展史的缩影。从古老书院到现代东山中学,代代英才辈出;世代一脉相承,弦歌不绝。志愿讲解员为大家一一介绍了东山书院门前的周溪河、状元桥、木棉树,门口右边石碑,桂花树下微课堂。在东山书院,了解了一代又一代兴邦有为之士的丰功伟绩,感受到叶帅“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鹿。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时刻激励着东山人早立志、立大志,不忘初心、奋发有为,勇立时代潮头,汇聚磅礴力量,争当时代新人。
峥嵘岁月·老校门
第二站,同学们来到东山中学老校门。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了学校校名变更的历史沿革。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期间,叶帅为母校亲笔题写校名,从此学校定名为“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随后讲解员还为新东山人介绍了校徽设计的深刻含义。图标设计意味着东山中学一心向党的红色基因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同时寄寓莘莘学子蓬勃、健康发展,奋斗不息,奔腾向前。
攻关能战·叶帅铜像
第三站,全体同学来到叶帅铜像前,缅怀叶帅丰功伟绩的一生。叶帅始终关注着东山中学的发展,建国后曾于1953年、1971年和1980年三次回母校指导。1997年4月,为纪念叶帅诞辰100周年建成此铜像。瞻仰伟人风采,牢记学习使命。叶帅心怀家国、早立志、立大志,攻关能战的精神,“抓紧时间学习、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学习”的求学精神,读书“三遍法”和“做一样、学一样;做一生,学一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努力教学,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则表达了叶帅对东中教师的期望,寄托了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梦想。
凭栏风咏·东山第一亭
第四站,东山第一亭,始建于1919年,是第五届毕业同学感戴母校培育之恩而修建,2000年重修,亭内记载了学校创校及前三任校长的事略。志愿者还为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知名校友以及他们命名的各种奖教奖学金。时迁世易,但一代又一代东山人开拓进取、建功立业却从未改变。而今,同学少年立须臾,风华正茂当此时。凭栏远望天地阔,纵横捭阖心志宽。
英烈千秋·革命烈士纪念亭
研学第五站同学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亭。革命亭始建于1931年,1999年重修,亭内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左侧刻碑记,右侧刻烈士英名,背面刻“伟业颂千秋,浩风四海扬”的纪念联。在亭内纪念碑上录有已知的51位英名。这些英烈,都是东山学子,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站在烈士亭前,同学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烈士默哀。志愿者分享了杨广存、冯宪章等东山儿女追求真理、忠于信仰、勇于革命、不惜牺牲的故事。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负重前行,新一代东山人必将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一生!
时代新功·剑英校区
研学活动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剑英校区。志愿者给同学们介绍了剑英校区的历史以及命名的由来。剑英校区是由珠江投资集团董事长朱孟依先生捐资兴建,2007年建成剪彩,是为纪念敬爱的叶剑英元帅诞辰110周年而建。校区建成后形成一校三区的新局面,达成建校史上的大超越。
至此,本次红色研学活动如期顺利举行。此次研学活动依托东山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生动鲜活的教育内容,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时代精神“亮”起来,让红色教育“动”起来。这次研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思想上的洗礼,是心灵的震撼。我们坚信东中学子们定能继承先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勤奋学习,奋发向上!
供图:各班主任
初稿:何会浓
一审:李彩娥
二审:饶玉祥
三审:郭思健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