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2日,东山中学组织初一年级的学生分两批到月形山科普研学实践基地开展研学之旅。此次研学活动涵盖了丰富多元的课程与实践项目,旨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与深入摸索,引领学生踏入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殿堂,发展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拓宽视野,同时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共同书写青春的华丽篇章。
一、快乐启程
身未动,心已远。随着大巴车的缓缓启动,学生们满怀期待的研学之旅终于拉开了序幕。踏着清晨的阳光,学生们乘车前往月形山研学基地,车内回荡着欢笑声和交谈声,朝气蓬勃的面孔上洋溢着笑容,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二、开营仪式
抵达基地后,学生们在基地的宽阔草坪上,进行了一场简短而隆重的开营仪式。基地教官先为本次的研学活动致以热情的欢迎,随后带领学生列队参与开营仪式。
初中校区饶玉祥校长在开营仪式上首先代表全校师生向实践基地的领导及教官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然后,对学生强调了三点: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二,管住嘴,谨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第三,要团结协作。最后,他提出希望: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每一位同学都能快乐地参与进来,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用实际行动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
三、研学盛宴
月形山科普研学基地开设有何质彬院士展览馆、陶艺课程、石画课程、机器人组装、雷达组装等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是青少年寓教于乐,体验科技知识的大讲堂。学生们们在这里亲手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
农耕文化体验
在农耕体验园里,学生们参与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户外活动,而是一场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农耕文化之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农耕的辛劳与乐趣,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们在挑担的过程中,身体力行地体会到了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的艰辛与不易,并且对农耕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学生们还亲手将煮熟的糯米捣成年糕,不仅学会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法,更在过程中享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艺术石画体验
石画艺术来源于古代岩画,岩画是人类最早期的艺术作品之一,承载着人类早期的智慧与审美追求。每一块石头都有其独特的形状、纹理和质感,并且都具有发光发热的无限可能。学生们在石头上作画,每一次色彩的碰撞、每一次线条的勾勒,都一笔一划诠释了石头新的价值。石头画作为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激励着他们大胆的尝试与创造价值,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和美丽。
现场陶艺体验
陶艺,作为一门古老而艺术感十足的手工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泥土的温润与可塑性,进而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对陶艺的基本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从基础的捏塑到利用转盘拉胚,制作出碗、盘、瓶等作品。这个过程既培养学生们的耐心、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机器人组装体验
学生们迎来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组装机器人。这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们了解机器人概念和三代机器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他们在动手组装和拆卸还原机器人的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了机器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这次学习体验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雷达组装体验
随后,学生们也体验了雷达组装课程活动。在组装雷达的过程中,学生们高度集中了注意力,认真对待每一个零件的摆放与使用,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机械组装的能力。
四、研学成果展示
机器人
石画
雷达
陶艺
此次科普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契机。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对科学技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深入了解了传统工艺的魅力,特别是石画、陶瓷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活动中,学生们的笑容与专注成为了最美的风景线,他们在探索与体验中找到了乐趣,在乐趣中收获了成长,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供图:班主任
初稿:蔡思颖
一审:李彩娥
二审:饶玉祥
三审:郭思健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