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微信公众号“全球客家名人堂”
刘锦庆先生(刘畅粦先生 供图)
刘锦庆(1926—1999),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地上坪村约亭岗人。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香港义安公社、香港嘉应商会等社团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刘锦庆早年失怙,依靠母亲抚养成长,深受其勤劳简朴,善良德惠的熏陶,使他从小就有勤奋自爱、搏斗向上的精神。他先后就读于水白中学和东山中学。正读东中高二时,因家境贫困而中途辍学。
刘畅粦先生初中在东山中学就读
图为他在东山中学、西安、哈军工的留影
1947年春,刘锦庆到香港谋生,在同昌兴南洋出入口庄任职。解放后,他预见到中国货将在国际市场拥有物美价廉的竞争潜力,就在香港九龙旺角钵兰街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经营国货的中国宏兴贸易国际公司,后发展为宏兴(集团)公司。其属下子公司中国宏兴药品有限公司,将国产成药远销世界五大洲,并帮助梅州制药厂老牌生产“喉风散”提质改装,焕发生机。刘锦庆因此被誉为“卖药大王”。
刘锦庆喜欢文学艺术,商务之余偶或为文。他主编的《嘉讯》、《文丛》和撰写的《欧美见闻》、《澳纽之行》等作品受到文化界的推重和赞赏,有“中总才子”的美誉。
刘锦庆一向热爱桑梓,是全国侨联委员、广东省人大代表、省工商联常委、梅州市首届荣誉市民。
早在70年代初,他就和当时的香港嘉属(应)商会老会长李济平、黄鸿粼等紧密配合,克服重重困难,组织香港同胞回乡观光,并邀请数十批省、市、县、区等各界干部、领导赴港考察,在联络、沟通侨情乡谊,外引内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还集资近百万元,支持程江氮肥厂改善生产和运输设备,修建人境庐、恢复强民体育会及兴建该会所大楼的溜冰场。1985年和曾宪梓等倡议兴建梅县12级大型体育看台。
1979年和1985年,他和曾宪梓率领香港义安公社瑜园青年足球队和香港东升足球队三次到梅州访问。1981年和1985年梅县女足赴穗参加及梅县少年足球队赴京逐鹿全国“幼苗”、“萌芽”、“希望”三杯决赛,刘锦庆、曾宪梓均亲临营寨看望,鼓舞士气,促使各参赛队争得荣誉,为足球之乡增添光彩。
家乡的很多建筑,凝聚了刘锦庆先生等爱国乡贤的心血。
梅县飞机场建设,嘉应大桥、畲江大桥和梅长大桥竣工通车,刘锦庆为此积极奔走,推动促成。他还大力推动筹建三角镇与程江镇间的“连心桥”、筹建“仙鹤山庄”、筹建金三角水泥有限公司等。为筹集梅州市最高学府嘉应大学的办学基金,刘锦庆和香港32位乡亲发起,得到广大华侨、港澳同胞的热烈响应,共集资1200万元,在政府的支持下,将这些资金用于兴建嘉应大桥,并将所收的车辆过桥费作为嘉大办学费。他为东山中学带头认捐并筹资20多万元兴建了5层的“70周年纪念大楼”。
梅县华侨中学于1981年春恢复董事会组织,他是香港董事的主要领导人,曾为该校微生物厂集资10多万元,引进现代化设备。他集资20多万元兴建“30周年纪念大楼”;为水白中学捐资修建原有学堂,集资扩建教室门楼并集资35万元兴建“继贤堂”大礼堂。
刘锦庆先生(中间抱衣服者)和乡贤们在水白中学继贤堂
在东山、学艺、水白、上坪等校设立奖教学金,并对有些出国深造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为表达对故土和母亲的怀念与崇敬,耗资10多万元,在约亭岗上兴建“约亭”和“约亭母亲堂”。提供书报和康乐设施,作为村民的活动场所;还组织了老人福利会,筹集了大笔基金和正常的活动经费;捐资数万元修建了村中主要村道。
1999年5月28日,刘锦庆先生在香港病逝,终年73岁。
忆 童 年
刘锦庆
又“大雪”而冬至兮,游子思乡。
念“胞衣”之落地兮,约亭之岗。
方圆不足十里兮,小小村庄。
刘丘叶之三姓兮,同一条岗。
想童年之欢乐兮,颜色金黄。
闻故乡之气息兮,泥土芬芳。
大哥细叔与邻里兄弟兮,共一学堂。(注:学校)
老先生之严格管教兮,分明罚赏,如小老鼠之怕猫王。
富贵贫贱之不论兮,雷傻呆戆。
(注:雷傻呆戆,意思是年少不谙事,书呆子一样傻傻的)
背书不顺之“砧骨着”兮,字“马骑篱“之打手掌。
(注:“砧骨着”,用手指背敲打头上,很疼的;“马骑篱“,形容字写得差,像画蜘蛛一样)
考试成绩之“出榜”兮,文章好之“贴堂"。
(注:“贴堂”,文章写得好,就会被老师贴在教室后面)
一早一晚之温习功课兮,上屋下屋之书声瑯瑯。
练体操之“一二一”兮,分两阵之"打大仗“。
(注:“一二一”,体操喊口号;“打大仗”,对着干)
闹意见之“各百”兮,派别之结党。
(注:“各百”,各自闹掰的意思)
团结对外之赛球兮,各顾各之“打旱塘”。
(注:“赛球”,梅县是足球之乡,赛球是天天打的;“打旱塘”,指将池塘的水抽干,打鱼)
铜锣棺材之埋“死佬”兮,铜鼓花轿之讨新娘。
(注:“死佬”,逝者;这里讲葬俗和婚俗)
“坐研槽”之“打油”兮,踏禾头之农忙。
(注:“坐研槽”,指坐在榨油用的石槽打花生油;“踏禾头”,指将稻茬踏进田里,干农活)
煎芋丸之中秋兮,蒸“老麦粄”之端阳。
(注:“芋丸”,用摈榔香芋做的芋丝丸;“老麦粄”,用土产麦子磨面做粄,特别香)邀邀凑凑之出梅城兮,偷偷“柄柄"之入泮坑公王。
(注:“邀邀凑凑”,呼朋引伴;偷偷柄柄,指悄悄出去玩耍,泮坑是梅县景区,上有公王庙)
牛肉丸之“腊”多的汤兮,仙人粄之放多的糖。
(注:“腊”多的汤,指酱味很足的汤;仙人粄,客家人发明的消暑解饥的甜品,又叫烧仙草)
春日课余之“打麻帝”兮,夏日傍晚之井水冲凉。
(注:“打麻帝”,指打麻将,游戏。冲凉,就是洗澡)
秋日放学之放纸鸢兮,冬日清晨之晒太阳。
(注:“纸鸢”,客家话指风筝,和宋朝的讲法一样)
不知天高之地厚兮,流水时光。
初次出门之“过番”兮,辞别亲娘。
(注:“过番”,指下南洋,番,指异国他邦)
”水打伯公”之落船兮,眼泪汪汪。
(注:“水打伯公”,指梅县登船出海的码头,字面上看好像水冲了泥像一样;伯公,客家话指土地公公)
为“寻食”而谋生兮,过海漂洋。
(注:“寻食”,谋生,揾食)
叹人生历程之艰辛兮,雨雪风霜。念故土之一草一木兮,梦寐想往。
惜童年伙伴之星散兮,祝愿个个福体安康!何日游子都归去来兮?重聚故乡!
一九七六年冬至前一日 刘锦庆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