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赖俊权 文章来源“客都原创”公众号
梅州自古人文蔚起,英才辈出,其中不乏“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英雄人物,他们建功立业、励精图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客家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留下了一篇篇壮丽的诗篇。据不完全统计,自辛亥革命至今,从梅州走出去的军事人才和将领不计其数,被授予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梅州籍将军共有550多人,开国中将萧向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萧向荣将军/资料图
一、少年聪慧,品学兼优矢志革命
萧向荣,原名萧木元,1910年9月6日生于广东省梅县区石扇镇新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五六岁时,跟着父母下田劳动,七岁那年,萧向荣看见同龄的孩子都高高兴兴背着书包上学堂,吵着要父母让他也上学堂读书,无奈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幸得学堂的先生是他母亲娘家亲戚,这位先生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他,就与学堂的理事商量,采取以工代费的方式,让他进入本村小学。入学后,萧向荣每天要打扫学堂,中午还要蒸一餐午饭。虽然劳累,但能在学堂读书,他非常满足,放学后,一边做家务,一边读书。
三年后,他以优秀的成绩从初级小学毕业,入读到镇里另一间学堂。读初小时,他刻苦用功,课文翻读完了,他就到附近有书的人家里借书。他的读书精神感动了村里的藏书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他和同族的祖叔们共同居住的双桂第有两条桂树,每到夜晚,萧向荣放牧归来,在那桂树底下夜读。据说有一次,他借到乡人丘逢甲诗集的手抄本,读得忘了时间,读着读着,好象还有什么东西在烧得“霹雳劈呖”响,抬头一看,原来是桂树枝在燃烧。第二天,当族人得知是他读书烧着了桂树,不但不怪他,反而把这事当作一件美谈传扬。
1921年,12岁的萧向荣考入石扇高级小学就读。这个学校的教员多为新学派,他们在学生中组织剧社,那年剧社排演《少年漂泊者》,萧向荣担任主角,演得十分认真,得到观众的热烈掌声。
1925年,萧向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山中学。其时,梅州大地成了大革命的风口浪尖,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讨伐惠潮梅地区的军阀陈炯明,经过连番拉锯终于取得胜利。这一年春天,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率军进驻梅州,在青年学生中宣传革命,开展工农运动、建立新政,催生了当地首个共产党组织,掀开梅县现代革命史的光辉一页。东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梅州人民对革命前途的信心,16岁的东中学子萧向荣,投身了这场运动,他满怀豪情,当场赋诗:“一枝梅蕊未曾开,两次东征带雨来。此日朝阳春信好,岭南花放满瑶台。”此诗一出,全城传诵。其新颖的创意和酣畅的气势令人倾倒,经过时间的淘洗,这首诗至今流传不衰,也足见他的才华。
1925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派中共党员张维以新学生社特派员的身份来梅开展工作,不久成立广东新学生社梅县分社,萧向荣作为该组织的骨干人物积极参加活动。1926年6月,经梅州共青团组织领导人陈启昌(又名陈劲军,中共梅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萧壁如的介绍加入了共青团。当年暑假,他被分配为共青团梅州地委秘书,从此结束了学生时代生活,离开石扇老家,走向了漫长的职业革命家生涯。
二、守护红色交通线,任中共永定县委书记
1927年1月,经共青团梅县地委书记谢蔚然、组织部长陈启昌的介绍,萧向荣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二三月间,萧向荣被部委派往寻乌巡视县党团工作。就在这时,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萧向荣在中共梅县县委和共青团地委的领导下,机智地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参加了梅县五一二武装暴动。同年秋,梅县团地委又派他到兴宁,负责梅县与兴宁之间的联络工作和领导兴宁县共青团的工作,并在兴宁梅子坑据点不远的敬文小学代课,以作掩护。萧向荣每到一处,都能团结群众,依靠群众,面对危急的局面,和其他同志一起发动群众,秘密组织起赤卫军,进行农村游击战。
1929年1月,萧向荣调任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3月改任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领导丰顺、梅县等地游击战争。1929年底,认识了来东江巡视的聂荣臻。那时,东江特委机关驻在八乡山根据地,他和古大存一起在铜鼓嶂、八乡山一带积极开展游击活动。
1929年底,随着赣南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蓬勃开展,远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关也认识到与朱毛红军的联系十分重要。12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部长、军事部长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对闽、粤、赣及朱毛红军、闽西红军发出了“单独的指示”,指出:“中央认为必须与闽西红军、朱毛红军共同设立一独立的交通网,这一交通网,可以解决红军与江西或广东的联系问题,可以解决你们与红军及红军与中央的联系问题”。为加强党中央与各地党组织、革命根据地的联系,中央提出在闽粤赣苏区设立一个独立交通网的设想,由负责军事的周恩来负责,开辟了一条由上海进入江西苏区的地下交通线,在主要的港口、车站、关口设立交通站,全程约为3000公里。
1930年春,东江红军发展到5个团和一个教导队。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宣告成立,古大存任军长。9月,东江特委机关迁移到大南山,萧向荣代表东江特委指导梅县、兴宁、丰顺、大埔等县的工作。11月,东江特委与闽西特委合并成立闽粤赣苏区特委,萧向荣任闽粤赣苏区特委西北分委常委。1931年5月间粤赣苏区特委改闽粤赣苏区省委,萧向荣任闽粤赣苏区省委秘书长。
1931年10月,闽粤赣苏区省委为保障上海党中央领导人到达赣南、闽西的中央根据地交通线的安全,派萧向荣任中共永定县委书记。在任期间,他经常到交通站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为中共交通站的安全和建设作出积极重要贡献。
近日,中央一套播放《绝密使命》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该剧讲述了红色交通员们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故事,歌颂了这条隐秘战线上的革命先驱们浴血奋斗的顽强意志、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这一条从未打垮的红色生命线,萧向荣和他领导下的交通员们冒险传送重要情报、转移临时中央机关和党政重要领导人,用鲜血和生命保护苏区的生命线。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实际上,这条红色交通线除了周恩来以外,一大批中央领导人诸如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任弼时、刘伯承等,也曾在这里留下革命足迹,它不仅秘密转移重要人物,还传递了多份重要情报,为苏区输送了300多吨军用、民用重要物资,为中央苏区提供了能量补给包,更为中国革命之崛起积蓄力量。
三、主编《八路军军政杂志》,为毛主席点名的笔杆子
1932年5月,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找到时任闽粤赣省永定县委书记的萧向荣谈话,告诉他:“根据聂荣臻同志的提议,苏区中央局决定调你到红一军团工作。”萧向荣接受党的安排,告别工作和生活了22年的广东,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一员。经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亲自安排,萧向荣担任宣传部主办的《战士报》编辑。从此,他便开始长期从事我军的宣传工作,成长为我党我军著名的笔杆子。
参加红军后,萧向荣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等要职,在反“围剿”的前线,在长征途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不负重托,带出红军地图。西安事变前后,萧向荣任红一军团宣传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萧向荣任一一五师宣传部长。平型关首战告捷,他把八路军英勇杀敌的战斗经过写成《平型关战场日记》在国内外报纸上发表,戳穿了日本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抗战军民的精神。
1938年12月奉调回延安,萧向荣被任命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担当起全军宣传工作的重任。他负责创办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得到毛主席的特殊关心重视,毛主席亲自为它写了《发刊词》。《八路军军政杂志》每月一期,每期10~12 万字。每一期的内容,都是萧向荣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提出的任务、要求以及部队建设和战斗、工作上的需要,提前拟定多方组稿。杂志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萧向荣的心血和汗水,但他却说,“我所做的只是一个‘文字匠’的工作。”
萧向荣主编的《八路军军政杂志》成为军内外、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刊物之一,他还编写《战士课本》3册,供全军之用,受到毛泽东的好评,称“战士课本写得很好”。1942年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广东战役等战役。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萧向荣任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随军南下进驻广州,兼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长,组建南方日报社和南方大学等。1951年12月,调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
萧向荣的工作能力,得到毛泽东充分肯定。1953年12月,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召开,彭德怀代表中央军委作书面工作报告,题目是《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总结和今后军事建设上的几个基本问题》,其中就凝结着萧向荣的心血。会前是毛泽东致信彭德怀,提议要萧向荣负责撰稿:“军事会议快要开了,你是否准备写一个书面报告。要写,现在就要着手了。我觉得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书面报告为好,讲时可加发挥,使人好去传达,免致传错,会上讨论时也眉目清醒些。如你无暇写,可要萧向荣照着你的意见去写,请酌定。”
1959年10月,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解放军四个会议的代表,右一萧向荣
四、坚持原则,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
1952年1月,萧向荣调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1954年10月,兼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在军委、国防部工作期间,他陪同军委领导率领军事代表团出访朝鲜、缅甸、印度、印尼、越南等国家,为世界和平奔走。在军委十几年来,他的工作繁重,他常对办公厅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要尽量承担工作,让毛主席和军委首长减少不必要的事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国内外、军内外大事。”
1955年9月,萧向荣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决定在中央军委常委之下,设立一个办公会议,由罗瑞卿、谭政、杨成武、萧华、萧向荣等6人组成,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1965年11月,萧向荣受到林彪迫害,成为“文革”前第一个被打倒的将军。
从做军队宣传工作,到做机关秘书行政工作,工作性质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萧向荣钻研业务、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有增无减。很短的时间,他就把机关的组织机构健全,又及时地把各项业务工作制度、条例、细则逐步建立起来。他亲手制订的许多制度,至今还是切实可行的。他从协助军委领导同志处理军内外大事,到机关的办公楼、宿舍的建筑、图纸设计,一直到具体实施,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
1975年3月,萧向荣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担任国防科委副政委、中共国防科委党委常务副书记。他旗帜鲜明地同“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进行坚决斗争。1976年,江青把国防科委当作“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重点,把张爱萍、萧向荣等领导人诬蔑为翻案的急先锋,硬把因严重心脏病正在住院的肖向荣逼出医院,回国防科委接受日夜的轮番批斗,就这样,在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长期的残酷折磨下,萧向荣身心交瘁,1976年3月23日,一代儒将萧向荣在北京病逝,终年66岁。
天地同悲,日月同泣。萧向荣生命的最后10年,正值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遭受林彪与“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严重破坏的10年。面对林彪反党集团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他坚守革命信念,坚持党性原则;在同“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斗争中,他大义大勇,为捍卫党的正确路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萧向荣的一生,始终孜孜不倦地学习、宣传和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刻苦读书的精神,勤勤恳恳,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党忠贞不二的思想品格,撼人肺腑,感人至深。
英雄长眠垂青史,精神永驻载千秋。1978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党委作出了《关于萧向荣同志平反昭雪的决定》,指出:“萧向荣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一生光明磊落,忠诚坦白,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我军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在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斗争中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12月30日,总参谋部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召开万人大会,宣布为遭受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迫害的同志平反。当萧向荣夫人余慎和其他13位曾经受到迫害的总参领导和被迫害致死的领导夫人们走上主席台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表达了人们对这些老将军最崇高的敬意,表达了他们对反冤假错案的衷心拥护。
1980年12月27日,张爱萍等在《人民日报》发表《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萧向荣》,对其光辉一生作了高度评价。2010年8月,中央文献出版社推出《萧向荣传》,正如书中中央军委前副主席张震上将的序言:“他是一位典型的儒将,一直在军队高级领导机关从事宣传、教育及秘书工作,参与过我军在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许多重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正因为长期位于军队要津,直接服务于党的领袖和军队统帅们,向荣同志是默默奉献居多,其卓越的政治品质、高尚的人格和出色的才华远未被人们所知。”纵观萧向荣一生,张震上将的评价可谓入木三分!
1972年冬,萧向荣从“五七”劳动学校回京后看望叶剑英。前排左起:陈亚丁、叶剑英、萧向荣、余慎、叶道英
五、这盛世如你所愿,梅州山川连海天
我每次查找资料的时候,阅读萧迎宪、彭宏伟伉俪合著的《萧向荣传》时总是热泪盈眶;我常为客都梅州有一代儒帅叶剑英、一代儒将萧向荣而自豪,为他们的才华横溢、高尚品格而折服。萧将军一生故事很多,一篇文章也只能描绘冰山一角。
梅州是萧将军的故乡,山川如画连海天,是他念念不忘的地方。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名闻遐迩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早在古代,梅州就有崇尚武艺的传统,从衣冠南渡到飘洋过海,客家人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是无法闯荡世界、劈波斩浪的;在梅定居后,他们时刻保持警惕,抵御外侵,保卫家园,正是这些经历,使客家人磨练出尚武自卫、勇敢机警的精神。英国人爱徳尔在其著作《客家人种志》和《客家史纲》中这样评论:“客家人乃刚柔相济,也就是既刚毅且仁爱的民系。”综观萧向荣将军戎马一生,驰骋疆场,身经百战,终成建树。
萧将军曾两次回到家乡,第一次是1951年他到兴梅地区视察工作时回到母校梅州东山中学看望师生,也回石扇老家住了一晚。回到北京后,他在一首诗里写道:珠江眼底接韩江,千里遥闻春麦香。望断梅州思何所,白云天外有家乡。
第二次是1958年冬,萧向荣中将作为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到福建视察,途经汕头时顺道回乡探亲,母校梅北中学(原石扇高级小学)全体师生集中在大礼堂热烈欢迎大将军回乡。萧向荣即席勉励师生们要发扬母校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学风,勤奋努力,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当家乡的乡亲们听到他回来的消息,都出来夹道欢迎。萧向荣看到乡亲们,两行热泪立即从眼中滚落,他向乡亲们深深地鞠躬,当晚,萧向荣在双桂第与全村老少欢聚一堂。
身为大将军的萧向荣来到早年他读书被烧过的桂花树下,动情地说:当年我在桂花树下读书时就暗暗发过誓,长大后无论做什么,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农民本色。当听说离村十多华里的古梅陂正在修水库,他马上说:“我几十年出门在外,没有为家乡做什么事,明天我要到修水库的工地上,和乡亲们共同为家乡的建设出一把力。”第二天,萧向荣步行十多里,早早来到古梅陂水库工地上劳动,他对陪同的县社领导说:我们石扇良田多,但历来水利条件不好,要多建水库,保证农田有充足的水源,农业才能大丰收。
将军本色是诗人,萧向荣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一生挚爱家乡,对党的政治工作、宣传工作,无限忠诚。无论在梅州、延安,在抗日战场上,在解放战争中……,他把满腔热血无私地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他还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运用于时代,观照人生,在人生的许多重要阶段,用诗词解读生活,书写人生,他著有《关于部队教育工作》《平型关战场日记》《萧向荣诗词集》等,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英雄故里,荣耀中华。目前萧向荣故居正在修缮,据悉,萧向荣故居完成修缮后,当地将完善历史陈设,挖掘文物价值,弘扬革命精神,着力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萧向荣将军一生追求真理,视党、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永远为世人所敬仰,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与萧向荣将军后人一起参观展馆
(文/赖俊权)
参考资料:萧迎宪、彭宏伟伉俪合著的《萧向荣传》,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梅州市梅县区委党史研究室等及萧焕跃对此文创作有贡献。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