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官网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天有3425人死于结核病、近3万人感染结核病。结核病仍是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学校是学生高度密集场所,学生群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一旦发生结核病,很容易发生校园内传播流行。学校结核病流行不仅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对学校教学秩序和安全稳定也产生较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做好校园结核病防控工作,6月14日,由我校卫生室的谢珍艳医生开展了一场题为《预防结核病,共建“无核”校园》的讲座,谢医生采用PPT方式进行知识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肺结核的相关知识,包括肺结核的病因、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手段。
结核病防控至关重要。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结核病相关知识,共同守护校园健康。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占各种类型结核病的80%以上。其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传播途径以空气传播为主,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可经鼻腔和口腔喷出体外,形成飞沫核,被他人吸入肺泡,就可能引起感染。
二、结核的症状
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咯血或痰中带血、低烧、夜间出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如果连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就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
三、个人预防方法
1.接种卡介苗:注射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增强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力。虽然不能完全避免被感染或者发病,但仍可降低重症结核的发生风险。
2.做好个人防护
(1)日常个人防护:到公共场所或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注意佩戴口罩,还应做到勤洗手、多开窗通风,都有利于预防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染;
(2)避免接触传染源:如果身边有结核病的患者,应当注意隔离,避免近距离接触患者,日常需要用到的日用品,应该注意及时消毒,尽量不与患者共同进食,建议分餐进食。
3.增强免疫力:保持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心情愉悦,学会调节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中。
4.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场所或与肺结核患者接触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可有效阻挡飞沫传播。
四、校园防控措施
1.健康体检:每学年新生入学前,学校便按相关规定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以便尽早发现潜在患者。
2.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以及校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向师生广泛宣传结核病防治的核心知识,提高大家对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消除“谈核色变”的误解,避免对结核病患者的歧视。
3.环境卫生:加强教室、图书馆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做好校园环境的清扫保洁,消除卫生死角。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4.监测与报告
(1)晨检工作: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落实晨检,重点关注每名学生是否有咳嗽、咳痰、咯血或血痰、发热、盗汗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现可疑症状者及时报告学校保健室。
(2)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制度:班主任及时了解因病缺勤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原因,如怀疑为肺结核,及时报告学校卫生室并追踪了解学生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3)病例报告:对学校发现的肺结核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按照相关要求,由学校疫情报告人立即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结核病可防可治,关键在于科学认知与行动。我们每个人都应熟悉结核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增强体质;如果出现疑似肺结核症状,要及时到定点医院的结核病门诊排查并主动告知学校。
学校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始终践行健康安全第一位的理念,有序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此次宣传活动,提高了师生们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切实增强了师生们预防疾病、珍爱生命的健康意识,努力构建健康、无结核的校园环境,为师生的生命安全筑牢了防线。
供图:梁祺娜
初稿:谢珍艳
一审:李彩娥
二审:饶玉祥
三审:郭思健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